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80节
    “继续以长枪、火绳枪的轮回方式进攻盛庸所部,我要看看他们能坚持多久。”
    朱高煦轻描淡写的一句,成功让六万江淮南军遭到了最为顽强的抵抗。
    火枪与长枪的组合型阵型让渤海军无往不利,优秀的医疗制度也让渤海军在战场拯救伤员时十分轻松。
    一瓶酒,一根铜针,外加羊肠手术线成为了战场急救的最佳手段。
    眼看渤海军巍然不动,俞通渊也最终按奈不住了,最终选择了下令出击。
    “嗡嗡嗡——”
    沉闷的马蹄声响起,然而他们要面对的,是一百多个搭建在镇外的帐篷。
    当帐帘被掀开,早早准备就绪的渤海军火炮开始发威。
    “轰轰轰——”
    沉闷的炮声几乎打穿了扬州城上空的乌云,上百枚铁炮弹跨越一里的距离,成功将一匹匹战马、一个个骑兵砸死,黄白之物散落一地。
    当然,他们的冲锋赢得了片刻的机会。
    在火炮发射过后,接下来的火炮无法在一字时内继续发射,俞通渊与平安等人率领铁骑直插渤海右军。
    驻守此处的塔失见状,当即举起手中令旗:“火枪兵准备!”
    “哔哔——”
    刺耳的哨声响起,伴随着骑兵冲入二百步的距离,渤海军火枪兵开始抬起火枪,等待己方的开枪命令。
    哪怕这次发起冲锋的是骑兵,渤海军的火枪兵也没有畏惧。
    “哔哔!”
    刺耳的哨声响起,南军骑兵在五十步的距离被要求开枪射击。
    “啪啪啪……”
    在朱高煦的注视下,三千火枪兵在射击结束后开始更换长枪,靠后的兵卒则是收拢火绳枪撤退。
    顷刻之间,数千长枪兵聚集起来,形成了一个对骑兵来说十分致命的长枪阵。
    以往面对这样的长枪阵,俞通渊会等待己方的火炮支援,然而他们的火炮在渤海军面前,就好像是被动挨打的箭靶。
    他没有撤退,而是观摩着朱高煦这临敌变阵的手段。
    显然,朱高煦比起当初和吴高交手时成长太多,他麾下的四万军阵无懈可击,除非硬要冲锋。
    可如果那样的话,朝廷剩下的这最后一万骑兵估计就要葬身此处了。
    “撤!”
    俞通渊没有继续和朱高煦交缠,而是鸣金下令骑兵撤退。
    眼看骑兵撤退,盛庸也无可奈何,只能率领本部兵马撤退。
    一时间,战场上除了硝烟味和一些哀嚎的伤员外,再无其它。
    “殿下,你说他们这么试探的来打有什么意思?”
    塔失策马来到了中军,在他看来俞通渊和盛庸进攻己方完全就是得不偿失,还不如等吴高和李坚南下。
    不过对此,朱高煦却看了一眼塔失:“有的时候不是他们要打仗,而是后边人逼着他们打仗。”
    “喔……”塔失似懂非懂,朱高煦见状则是看了一眼南边的长江。
    长江距离他们五六里,而长江之上游弋着许多船只。
    望着那一艘艘船只,朱高煦不知道孟章和徐晟经营如何,但他知道自家那位大兄的位置,恐怕已经坐不稳了。
    “死伤三千余人……”
    武英殿内,朱允炆拿着那份刚刚从扬州送抵京城的军报,他如何都不敢相信,被视为天下精锐的上直和在京骑兵,居然连一具战死的渤海兵卒尸体都没法带回。
    他看着手中的军报,精神恍惚。
    面对他的恍惚,被召来的谷王朱穗上前作揖开口道:“陛下,眼下渤海贼人无法渡江,我军可以行缓兵之计,暂时议和,随后在江南各地招募乡勇兵卒,以此来御敌贼寇。”
    谷王朱穗,作为与朱允炆关系不错的藩王,朱允炆倒是没有贬他为庶民,而是将他放在京城之中,好吃好喝的招待着。
    今日他能出现在武英殿,全靠黄子澄等人齐齐认为缓兵之计可行,因此他才能出现在此处。
    朱允炆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让谷王朱穗前往扬州万寿镇,与朱高煦好好详谈议和之事。
    待地方乡勇募集好,到时候朱允炆再挥师北上,镇压叛贼。
    对此,朱穗也毫不担心,毕竟他也是朱高煦的叔叔,朱高煦杀谁也不可能杀他,而且他就是传个信,没有必要欺负他。
    “既然如此,那就请十九叔走一趟吧。”
    朱允炆回过了神来,对着朱穗摆了摆手。
    朱穗眼见自己有了事情做,当即也转身退出了武英殿,准备明日一早前往扬州说服朱高煦议和。
    倒是在他走后,黄子澄、齐泰、方孝孺、暴昭等人开始先后开口。
    “这渤海贼军一直盘踞在扬州,恐怕是在等待渤海水师击破平倭水师。”
    “没错,臣以为理当派出监军去监察平倭、长江水师。”
    “平倭、长江水师乃朝廷命脉,万不可失。”
    “请陛下定夺……”
    四人先后开口,可给出的提议都有些事后诸葛,毕竟朝廷给长江、平倭水师发宝钞的时候,就已经把两支水师士气给伤到了,即便眼下多加犒赏,恐怕也不会取得什么效果。
    “陛下!”
    忽的,殿外传来了唱礼声,不多时徐增寿从殿外走进,双手呈上奏疏。
    “曹国公有奏疏,燕庶人撤军五十里,似乎不准备再与我大军于白沟河交手。”
    徐增寿经过朱高煦的提醒,竟然主动为朱允炆传送起了北方的军情,这样的情况让朱允炆都十分诧异。
    他可是记得,徐增寿基本不参与与朱棣、朱高煦有关的奏事,如今到底是怎么样了?
    “齐先生……”
    朱允炆看向齐泰,齐泰闻言却皱眉:“想来,那燕庶人应该是得知渤海庶人奇袭淮东一事,眼下正在与我军对峙,企图耗尽我军粮秣。”
    运河水次仓的粮食确实有数千万石,但这些粮食早就在朱允炆这两年的大肆挥霍下开始日渐空虚,眼下连一千万石都不一定能凑齐。
    如果要算上民夫口粮,这千万石粮食也顶多能支持一年罢了。
    “可要调兵南下?”
    朱允炆询问齐泰,齐泰却摇摇头:“眼下扬州渤海贼军似乎有所准备,不然也不会一直在当地扎营数日。”
    “我军需要在意的,就是水师和长江,决不能让渤海庶人获得长江和战船。”
    齐泰交代着情况,又继续说到京城的局势:“眼下,京城有上直万余兵卒,外加兵马司和乡勇等六万人。”
    “虽说已经固若金汤,但还是需要多募民勇,以备不时之需。”
    《渤海纪事本末》:“上以成功、孟章渡江而去,又有俅瑄相投,虽建文君有意议和,然上婉拒。”
    《明世宗实录》:“四月十一,庸与通渊率兵犯万寿镇,上挥军败之,是以江南闻此战无不哀愁,群臣意欲议和。”
    第270章 兵临城下
    “今日是十二了吧?”“是的殿下。”
    万寿镇的空旷酒肆内,朱高煦站在廊道上看着正在飘落梅雨的战场,下意识询问了一声陈昶。
    陈昶下意识回答,朱高煦也开口道:“按照时间来算,杨展和徐晟应该已经经过龙潭水驿了。”
    “顶多明日清晨,他们就能抵达江宁镇,兵分三路包抄京城南下突围的三条道路。”
    “是啊,这一日总算来了。”陈昶长叹一口气,毕竟他们接受的渤海教育中也有忠君爱国一说,对于内战,除了没有接受教育的女真八卫外,其余人心底还是有些抗拒的。
    只是内战结束的这一天总算要来了,只要平安度过最后的这两天,天下大局定矣。
    “包港的孟章他们准备好了吗?”
    朱高煦询问,陈昶颔首:“还有一些军马没有运抵,但在今夜以前运抵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就是……”
    陈昶看了一眼酒肆外的梅雨,面露担忧:“这梅雨若是持续到深夜,恐怕四千骑兵很难全部跑完一百四十里。”
    “哪怕只有一半能抵达南京城,时间上来说也足够了。”朱高煦眯眼看向了北边的南军骑兵营盘。
    虽然遥远,但他可以看出南军骑兵今日并没有要出兵的打算。
    这并不出奇,明初对于骑兵是十分宝贵的,作为将领,很少有人敢于连续在梅雨季节使用骑兵。
    这点不止是大明,就连骑兵比大明还要多的唐初也是一样。
    李世民和尉迟恭就讨论过雨后是否使用骑兵的问题,尉迟恭认为雨后土地泥泞,常用骑兵会让马蹄腐烂,得不偿失。
    然而面对他的想法,李世民却持否决态度,认为只要能取胜,并且取得的战果足够大,那即便折损数千上万的战马也是值得的。
    二人的对话,其实就是代表了为将和为君的态度。
    为将者,不能将兵马视为自己的所有物,一旦折损的兵马过多,那即便有功也功不抵过。
    倒是为君者,只要能赢得胜利,即便折损再多的兵马,只要为君者觉得值得,那便不存在有过这一说。
    正如昨日,盛庸、俞通渊他们起码折损了三四千人,可如今依旧好好的在这里领兵打仗,这全因为昨日的出兵是朱允炆给他们下达了军令,他们只顾执行,哪怕有所死伤,朱允炆也不可能惩处他们,毕竟军令是他下达了。
    他如果惩处盛庸、俞通渊等人,反倒是打了他自己的脸,等同在说他的决策失误。
    对于好面子的朱允炆来说,想让他承认自己决策失误,这是万万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不过吃了昨日的亏,朱允炆即便再急于功成,却也不敢再继续将这江淮六万余兵马继续折损下去。
    万一这六万人在吴高、李坚南下前就打光,那到时候事情可就大条了。
    “昨天派出的塘骑,今日应该能抵达海门吧?”
    朱高煦看向陈昶,陈昶颔首:“二百里距离,一人三马的情况下,应该能在申时(15点)左右抵达海门,届时陈瑄和杨俅如果是真心投诚,应该会放开长江口,与郑峻一同逆流而上。”
    “以杨展他们逆流而上的速度来看,大概五天后他们就能抵达我军江南,护送我军渡江前往南京。”
    “不过相比较他们,今日崔均将最后一批军马送抵包港后,便会继续逆流而上,大概在明日黄昏就能抵达我军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