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节
    村里四年前办的小学也就是红星小学,学生的人数达到了100多人,安爷爷对此很是欣慰。

    由于这几年没有天灾,加上安爷爷有些给村里的社员们创收,征集了公社领导们和下属社员们的意见,决定办一个粉条厂。

    原料就是红薯。

    红薯亩产高,而且对土地的要求不高,是现在做粉条的首选。

    而且粉条这东西没有机器,手工也能做,农村人最是不怕费力气了!

    在安爷爷的极力主张下,大队里办了一个红薯粉条厂的队办企业,主要生产各种纯手工的红薯粉条。

    为什么是纯手工的呢,主要是前期买机器投入成本很大,然而队里却没有多余的钱,抗风险能力也小,再加上也不知道这个队办企业的前景如何。

    所以为了避免损失队里的损失,前期的投入要尽可能的小,机器那就是不可能买的。

    后来粉条厂的销路不错,就接着组建了运输队,安庆昌就是运输队的队长。

    虽说要经常出去跑,但是啊,待遇不错,有时候还会给安茹和安谨带回来一些外面的糖和点心。

    而安国上了高中后,由于运动的冲击,无法考大学之后,在大队里当了一个会计,毕竟也算是高中毕业的知识分子不是。

    这个粉条厂一年下来能给大队平均每个人带来5元钱的收入,在这个以往农村人一年只能分20多元钱的年代,安茹就能想到这是超级多的一笔收入。

    现如今的安家村大队得益于粉条厂,工分可是很值钱的,附近的小姑娘们都以嫁入安家村为荣,村里的小伙子们也不愁娶媳妇了!

    安家人中,沈翠翠和唐静秋都去了粉条厂工作。

    除了农忙的时候下地,每天都是在粉条厂上班,工分都有10个。

    只有安小婶由于当初怀孕生子,错过了一个进入粉条厂的好机会。

    安家又添了一口人,是的,安家多出来一个臭小子,用安小叔的话说,就是一个讨债鬼,天天哭、夜夜哭,哭的他上课都没有精神了!

    总的来说,安家的生活是欣欣向荣啊!

    而安茹也在前年过年之后的初二那天,见到了自己的亲大姑安庆庆。

    安庆庆本身年纪不大,但是看着却很苍老,手上干巴瘦的一点肉也没有!

    安庆庆来的那天是带着自己的男人和孩子一起来的。

    安大姑嫁到了隔壁的大队,条件不如安家村大队好,但是姑父也是个心疼人的,又是儿女双全的人,所以也很幸福。

    姑父叫韩进,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老大韩彩云,是个女孩儿,男孩韩文韩武,是对双胞胎男孩。

    看的出来他们虽然家里贫困,但是被安大姑教育的挺好,很有教养,在饭桌上看见了肥肉,即使眼馋,也没有争抢。

    安大姑是安奶奶生的第一个孩子,比安茹的爸爸大4岁,在安家做姑娘的时候,很是照顾比她小的两个弟弟。

    安茹听爸爸回忆说,自从他有记忆时,安大姑就做饭、洗衣服、照顾弟弟们忙个不停,有了好吃的她也不吃,都是让给嘴馋的安庆荣。

    安茹看的出来安爸爸和安小叔对于见到姐姐也是很开心的。

    男人们晚上还和姑父喝起了酒,喝的醉醺醺的,姑父脸很红,还说起了让人听不懂的胡话。

    这一天天朗气清,上工的社员们在田地里干活。

    安茹也乖乖的去上学。

    是的,安茹今年7岁了,从今年秋天起就开始背着花布的小书包,跟着自家的哥哥安谨一起去学校了。

    小姑娘的头发不似以前的干黄,也许是这两年不用饿肚子了,安茹的头发变得乌黑,眉眼清清亮亮的。

    哦,万恶的花布包!

    在安茹心中土的要死的花布,就是那个后世某女星穿着它参加某某国际电影节。

    安茹如今也用上了它,拒绝被妈妈沈翠翠无情地镇压了,老妈还她眼光不好,这么漂亮的花布都不喜欢!

    安茹多么想反驳一句啊,那个女明星都被群嘲了,呵呵!

    哎,40年的代沟就像是大西洋那么宽!

    “通知,通知:

    毛大人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安家村生产大队将再次迎来20名知识青年...”

    安茹听到这个熟悉的知青一词,愣了愣。

    安家村生产大队也要迎来知青了。

    两年前文化大运动开始,由于自己家在农村,地处偏僻,所以整个大队上就2个人被划分成富农了,队里还有几个下放过来的臭老九和□□分子,这些人有时也会因为资本主义做派被批、斗。

    而安茹还小,虽说听爷爷说过,但是也没有去看他们批(斗)的场景。毕竟没有亲眼,总感觉它离自己的生活那么遥远,一点也不真实。

    同时也是安茹发自内心的逃避这些事情。不想面对。

    农村的运动比县城里的少很多,也不经常搞这些,毕竟大家不能耽误了生产不是。

    安茹想到,这两年陆陆续续的来了10多个知青,分配到社员家中吃住。加上又到的20多个,这回老三届的知青们算是到齐了!

    这些知青,现在让安茹无比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正身处这一特殊的时期,无法逃离命运的枷锁。

    或者说是责任。

    由于安茹是穿越过来的,不同于这个时期一些人的疯狂,她是理智的,她知道要理性的看待一些黑五类分子,看人不能要分个身份出来,对于那些品德好的人,不能和现今的人们一样,把他们当成反社会主义的阶级敌人。

    因为有超脱于这个时代的思想和理念,拥有这个时代不曾拥有的先进知识,自己又有一个身为大队书记的爷爷。

    所以安茹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在有限的能力下,帮助一些人、拯救他们免于磨难。

    算了,现在不想那么多了,还是快上学去吧!

    安茹不管前世还是今生,那可是妥妥的学霸一枚啊!

    当然安茹小学霸是从来不迟到的!

    可不能因为任何事情,毁了一世英名啊!

    这些天为了迎接知青的到来,可把身为大队书记的安爷爷忙坏了!

    首先人来了,得有地方住,是吧?

    在哪住呢?这时候的农村可没有多余的空闲房子,前段时间安排的知青都是到了人口少的人家去了。

    这回一下子又来了20多个最好是盖个房子把这些知青们集中到一起管理。

    虽说村子里的地基要不了多少钱,但是盖房子可是需要花大钱的。

    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多余的钱盖房子呢?

    连安茹家也不例外。

    有人说新盖一间房子可不行,这可不是盖学校,不能把队里的钱花在知青身上。

    安爷爷听到下面的人反对的话,才说道:“插队的知青们有安置经费,过些日子就能拨下来。”

    有人听说有安置经费,就提议道让他们继续住到社员们家里。

    住的地方要讨论,他们生活的一切东西也要照顾到。

    这些杂乱而又琐碎的事情,都需要身为大队书记的安爷爷一一决定。

    综合以上大家的意见,安爷爷最后拍板决定:

    一:用安置经费把仓库和旁边的屋子(扫盲班根据地)先规整一下,做个木板床,加个火炉子、支口大锅。正好男女一边一间房,挨得也近,他们自己就近看顾着!

    二:知青来了,先找人教他们怎么做农活、搞生产,然后根据个人能力算工分。

    三:先分给他们一批粮食、柴火等一应事物,年底再让他们归还。

    其实村里大部分的人对于知识青年的不太欢迎的,问为啥呢?

    因为安茹就曾听到身边的人小声说:“哎,这年头我的粮食不够吃,还来这么多的人!”

    春寒料峭,大风呼啸而过,一片片晶莹的雪花被吹起又飘然落下。

    寒冷的冬天就要过去了,知青们也要到了!

    安爷爷由于年纪大了,冬天甚少外出,所以出去接知青的活就落到了年轻力壮在运输队工作的安庆昌头上。

    安庆昌接到知青到来的消息后,第二天一大早就和生产队的队长安强赶到了h县的招待所,找到了要分配到他们安家村的知青们。

    这些知青们大都是17、18岁的大小,每个人背着或拎着被服卷,青涩的脸庞上满是对于新生活的向往。

    ☆、第13章 知青到来

    “我叫安庆昌,大队的书记是我爸爸,这位是第一生产队的队长,叫做安强。我们俩是大队上负责接你们回村里的人,分配到我们村的人,都跟着我走吧!”

    安庆昌和安强合伙把这20多个知青的行李,都放在毛驴身上,便领着他们上路了。

    知青里有一个极其俊俏的,看样子是个活泼的性子,也不认生,看着安庆昌俩人就问道:“安大哥,安队长,咱们大队那里是什么样子的,你给我们介绍一下呗!”

    安强也是个话多的,听到小姑娘问自己大队,于是立马回答道:“咱们安家村大队啊,你们看见远处的那座山了,就是大别山,山脚下就是咱们村子了。咱们大队书记就是安老爷子了,等到了村子里到时候你们就见到了。”

    安强想了想,又继续说:“队里给你们收拾了两间房,男的一屋,女的一屋。等到了那里,王大姐会领着你们过去的,放心吧。”

    山路漫漫,路上左右无事,索性安庆昌就和这些知青聊起天来:“你们老家都是哪里的啊?”

    “我们几个是江南省的,我们三个都是同班同学”一个个子不高,带着眼镜的男生说道:“我叫宋维军,这个是刘青青和钱虎。”他伸手扶了扶眼镜,指着身边的一男一女继续说道。

    “这是范鲁,甘童,宁乔和宁东姐弟俩,那是牛闫庄,欧夏,包进喜...”

    “我叫李文月”刚刚那个俊俏的姑娘说道:“这是孙芳、郑茜、石文先、许明友,我们都是燕京的。”

    “燕京的啊,咱们老农民做梦都想去一次,好见见毛大人呢?”

    安强接着又继续感慨道:“多亏了毛大人啊,要不然咱们这样的农民祖祖辈辈不都是被剥削的吗?那些黑心的地主老爷,个个肚满肥肠的,给我这个长工一天一顿吃黑面馍馍,那个时候我可不会想到有翻身做主人的一天啊!”

    好像碰到了听众般,于是安强讲性愈发不可收拾:“那个时候有个和我一个村的大姐,给地主家做饭。每次到了做饭的时候,把白面活上之后,趁着别人不注意,就偷偷的往自己的胳膊上上抹一层白面,然后盖好自己的袖子,晚上回家就给饿着肚子的孩子们熬面汤吃。这才让自己的孩子活下来!”

    知青们听说这位妇人的事迹,纷纷赞扬她的机智,和唾弃地主们的不仁义。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啊,这句话是这么说的吧,是吧?”安强转了个语气问道。

    “是的,就是这么说的。”一旁的知青连忙接上道。

    “天有不测风云啊,这个大姐被地主婆发现了,于是就把他好一顿打,投入到大牢中去了。哎,可怜的他的几个娃啊,就这么没了娘啊!”

    安强的语气愈加的低沉,最后又是连着叹了几口气儿,像是缅怀着那位大姐,又像是感叹着她没见到新中国的好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