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1节
    一些容易产生木屑的活,就在棚子干。
    厂里的员工都是村民,清晨起来先给自家的菜地浇水,然后到水塘边洗干净脚上的泥,去厂子里做事,到傍晚下工,趁着还有些光亮的时候,再侍弄一下田地,一天天的可有得忙。
    陈兰君跟在郑梅身后,匆匆赶到现场,那边已经吵得脸红脖子粗,就要动手了。
    “都干什么?干什么!别吵了!”郑梅吼了一声,瞬间安静。
    哇,妈妈的威信还是很高的嘛。
    陈兰君在郑梅身后悄悄竖了个大拇指。
    被女儿表扬,郑梅脸上不屑,但腰杆子挺得越发笔直了些,说:“给我讲讲,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开始,吵架的是一个男社员和一个女社员,起因是工分。
    新的工分统计出来,女社员不太高兴,嘟囔了一句:“他做的凳子比我少呢,工分还比我多。”
    男社员面子挂不住,生气说:“你那只眼睛看见了?啊!你们女的能干什么活?工分少是应该的。”
    这一下,就吵起来了。
    虽说解放之后,国家倡导男女共同劳动,同计工分。但在很多地方的实际操作中,男人和女人的工分差别是很大的。像陈兰君家所在的大队,倘若男的出工一天,计5分,那么女的再勤劳,顶天了也就3分。
    现在村里这个家具厂,也是采用记工分,最后算出利润,统一发工资的形式。既然都是记工分,以前的习惯也就保留了下来。
    但是种地和做工,其实还是有差别的。种地需要劳力,力气大小很重要,但是现在村里这个家具厂,生产的都是板凳之类的小件,依着最后的成果来看,差别并不是很大。
    因此矛盾就产生了。
    天色已晚,郑梅将双方都说了一顿,便叫众人散了。
    回去的路上,陈兰君向她提议:“要么,我们改一改,以做出成品的数量为依据定工分?”
    郑梅想了想,说:“这倒也公平,我之后和大家说说,看能不能商量出个新章程。”
    在家中休息了两天,该返校了。
    陈兰君和曹红药各自骑一辆自行车,往学校去,路宽的时候,就并排走。
    “这下好啦,你也可以放心了。”曹红药说,“兰姐,如今你可以把心思完全放在学习上。上一段时间你忙这个,忙那个。都没时间好好静下心来读书,结果这次成绩只考了个第五。”
    这话倒是真的,前一段时间陈兰君确实疏于学习。
    她并不否认这一点,说:“嗯,我明白的。”
    “加油!最后也就这几个月了。辛苦一点。我们考上个好大学,就可以稍稍放松一下了。对了,你是想考哪个学校?”
    陈兰君犹豫一瞬,说:“明大吧。”
    虽然说重来了一回,但陈兰君对于自己还是颇有些自知之明的,凭她的水平,什么燕大、华大是想都不用想的。人是重生了,可不代表换了个脑子。
    还是本省的重点大学,明德大学毕竟切实际一些。而且,这也她原本就想弥补的一个小小遗憾。
    上一次高考,她的志愿填的就是明德大学,只是可惜没有被录取,为此,陈兰君耿耿于怀了许多年。这种失之交臂的感觉总是令人格外难受。
    再来一次,她肯定能弥补这个遗憾。当然,前提是全身心放到学习上来。
    还是太没有点紧迫感了。
    陈兰君反思自己。
    回到学校,请示过秦老师之后,陈兰君在黑板的左下角写了一行粉笔字。
    “距离高考还有xxx天!”
    别说,这字一出,立马就有特别的感觉了。
    第32章
    接下来的一百来天, 陈兰君彻底把心思放在了学习上。
    每日一心一意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临到过年了,才回了一趟家。
    因是毕业班, 寒假特别短,只有七天。
    虽然时间短, 但是同学们都把自己的教科书之类的打好包,打算打回去看。
    小年拿油纸和麻绳将书捆了个严严实实, 一回头, 发现预备出门的陈兰君竟然只背了一个包:“你不带书回去复习啊?”
    “谁说没带。”陈兰君说,“各科的《高考大纲》我带了,总共就几天,拿多了, 我也看不完, 提来提去也累。”
    小年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 又拣了几本书出来。
    放假前,秦老师反复叮嘱:“都是毕业生了,别出去乱跑, 每天记着看书, 否则隔了几天不看,就生疏了。”
    离开学校,陈兰君先去副食品商店, 买了大白兔奶糖、饼干之类的挂在自行车两个把手上,一路晃晃荡荡回家。
    骑到村里, 见着一堆人围在一起。这其中有一个熟悉的小脑袋。
    “小妹, 干嘛呢?”陈兰君问。
    小妹转过身,见是姐姐, 脸上就泛起甜甜的微笑,她扬一扬手中的铝制面盆,说:“姐,刚杀了年猪,正等分肉呢。今天有杀猪菜吃了!”
    陈兰君眼睛一亮。
    杀猪菜可算是这时候乡村里的盛宴了,顶新鲜的猪肉与猪内脏,无论是炒是炖还是煮,都能让人连吃三碗饭。尤其是在常年累月吃的红薯、咸菜和腊肉的衬托下,杀猪菜的美味越发令人惦记。
    由于今年村里多了一个家具厂,村民们除了种田所得,还多了一份工钱,因此年猪都很阔气地多杀了两头。
    正在这时,两个壮汉拉开门,案板上是刚刚切好的新鲜猪肉。
    “分猪肉咯!”不知谁欢快地喊了一声,村民一拥而上,挥舞着手中的盆,整个人恨不得贴到猪身上去。
    小妹因与陈兰君说话,往队伍外走了几步,这一下就彻底被拥挤的人群挤到最外头了。
    她有些懊恼地说:“等了好久,还想分点好肥肉。”
    陈兰君安慰道:“没事,这么多呢,总能拿到的。”
    俩姐妹说着话,里边分猪肉的兼职屠夫的社员眼尖,瞧见是郑梅的孩子,忙伸手招呼:“阿兰、阿竹,你们过来分肉。”
    一见是这两姐妹,前排两三个大婶也心甘情愿让出一条路,毕竟没有郑梅也多不出这两头猪:“来,到前边来。”
    小妹正要上前,听到有人阴阳怪气:“怎么,公社的干部子女就能先分猪肉啊?我还是副大队长呢,不也在这里排队!”
    小妹一时愣住了,回头看陈兰君。
    陈兰君有点搞不清这副大队长在阴阳怪气些什么,但秉着不能给老妈丢脸的想法,她义正言辞地说:“那是自然,我妈妈一直以‘为人民服务’自省,就是当厂长,也是和大家拿差不多的工资,怎么会占了好猪肉呢?我们一定发扬风格,等大家拿完了我们再拿!”
    这一番高风亮节的话令村民叫好。
    “好,说得好!”
    “郑主任教育得好呀!”
    副大队长冷哼一声:“尽会说漂亮话。”
    “人家也干漂亮事。”被他驳了脸面的屠夫嘲讽道,“要不,你也发扬发扬风格,最后分。”
    副大队长不吭声了,只嚷嚷:“动作快一点,家里柴都烧上了,等下全浪费了。”
    这年头因为油水不足,大家对于好肉的定义也不同,先被分走的往往是油脂最丰富的猪板油,再是猪肉。
    最后轮到陈兰君姐妹时,装了大半盆子猪杂,和一些精瘦肉,屠夫过意不去,另外用自家的小面盆装了猪红。
    “这个开汤吃,也不错!”
    一大盆猪肉放在自行车后座上,小妹帮着推。
    回到家,陈志生在灶屋烧火,陈兰君与小妹帮着郑梅料理杀猪菜,把猪大肠猪小肠什么的用旧牙刷洗刷干净。
    干活的时候,陈兰君说了方才分猪肉的事:“那副大队长和我们家是有过节吗?”
    “他?你别理他。”郑梅嗤之以鼻,“本事没有,脾气却大。”
    原来上面下了通知,等到年过完,乡村基层的组织会迎来改革,公社和大队都换了名字,成了镇政府和村委会。
    组织架构换了,干部班子也是跟着一换。正巧本大队的大队长要退休了,于是空出的领导位置就被盯上了。
    那个副大队长资历老,又和大队长是堂兄弟关系,因此总自诩为下一任大队长。
    结果冷不丁杀出一个郑梅,原本名声就不错,村家具厂办好之后,更是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扬,这就让那副大队长患上红眼病了。
    “这么说,妈妈要升官了?”陈兰君打趣道。
    “什么官啊,笑死人了。”郑梅笑,“不过要是能成,以后做事更方便些。”
    说说笑笑间,饭菜做好了。
    主菜是一大盆杀猪菜汤,猪肠、猪肝、猪腰等切片斩断,瘦肉切成沫,再加上凝固好的新鲜的猪红一起煮,稍稍放点盐,滋味就很好了。
    除夕那天,除了杀猪菜,还有年糕。是村里这季新收获的稻米打成的,清清甜甜,用猪油煎至表皮起泡,又酥又有嚼劲。
    吃过年夜饭,大家坐在一处休息,小妹拿着鞭炮在庭前放。
    陈兰君放了一两个,就坐着看小妹放。坐久了,觉得有点点单调,她说:“要是有电视,放春晚当背景音也热闹。”
    “什么春晚?”
    哦,她忘了,第一届春晚还要过三年才有呢。
    不过纵使有了春晚,这边的人也不大爱看,顶多放着当个背景音,最要紧的事情是打牌,麻将、扑克,都打。
    怕打扰陈兰君学习,郑梅这个年节都没怎么出去拜年,就是上门的客,也只是说说笑笑,陪着略坐一会儿,绝不打牌。
    陈兰君乐得个清净,伴着鞭炮声,整日坐在房间里温书。
    “兰君,你朋友来了。”
    “哎,来了。”陈兰君放下书往外走,有点疑惑。寻常亲戚来郑梅是不会特意喊她的,也不知来得是谁。
    出门一看,堂屋里,一个小姑娘正给郑梅戴围巾:“阿姨戴这个颜色正好。”
    不是阿晶还是谁?
    阿晶是过来拜年的,带了许多自己家做的东西,硬要陈兰君收下。
    “一定要收的,你帮我这么大的忙,要是连这点礼都不收,回去了我奶奶肯定骂我。”阿晶很坚持。
    陈兰君只得收下:“可以啊,你现在气势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