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626 正直的刘伯温
    和李善长一样神奇的是刘伯温,但也和他一样悲惨的下场。

    刘基的曾祖父刘濠,做过一件非常积德的事。

    他在宋朝为官,任翰林掌书。宋亡之后,县城男子林融倡导义旅,事情很快败露。

    元朝派使臣将其同伙列成名册,许多人被株连。

    使臣中途留宿刘濠家,刘濠便将使臣灌醉,然后放火烧了他的宿舍,名册全被烧毁,使臣毫无办法,只得更改名册,被株连者都得以幸免。

    我们通过这件事,可以得知刘家有德之外,还可以得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刘伯温的出身并不差。

    他自小就天资聪明,爱好学习,聪慧过人。

    他的父亲启蒙他识字后,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

    这简直太神奇啊!

    不过,我相信这是事实,因为我见过这样快阅读的人,他们看一页纸,往往一目十行,瞬间看完。

    这样的人,注定不平凡,因为,有这样的阅读速度,说明他会看完很多的书。

    而看完很多的书,这也注定了他会有成就。

    刘伯温十二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读书。

    他从师习春秋经。

    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

    刘伯温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

    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伯温都能过目而识其要。

    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

    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

    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

    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

    有一次,他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

    原来这山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

    他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

    刘伯温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

    他回家后,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伯温赴元朝京城大都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只是,这时是元末,兵荒马乱,战火连连,所以,他只能在家闲居。

    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刘伯温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协助县令处理政务。

    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

    刘伯温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

    他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

    刘伯温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他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刘伯温看到官场的腐败后,当下辞官返回青田。

    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

    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刘伯温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他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

    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刘伯温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即刘琏。

    他在杭州的四年当中,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时相往来,也和刘显仁、郑士亭、熊文彦、月忽难等文士诗文相和。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七月,徐寿辉攻陷杭州。

    在攻陷杭州之前,刘伯温便带着家人回到故乡。

    他回到故乡不久,朝廷来了一封公文。

    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

    元左丞帖里帖木儿欲招安方国珍,刘伯温认为方氏兄弟为首犯,不诛无以惩后。

    方国珍重赂官府,终被招安,并授以官职,反而谴责刘伯温擅威福。

    刘伯温一怒之下辞官还里,以表对元朝腐败昏聩之不满。

    不久,山寇蜂拥而起,行省又召刘伯温前去剿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一起驻守处州。

    经略使李国凤将其功劳上奏,主持政事者因方氏之故压制刘伯温,授他为总管府判,却不让他掌握兵权。

    刘伯温于是再次弃官归隐青田,著《郁离子》一书以明志。

    这时,躲避方氏的人都纷纷投靠刘伯温。

    刘伯温稍做部署,贼寇便不敢来犯。

    这时的刘伯温,实际上,还没有成为能掐善算的刘伯温,还是一个忠于国家的刘伯温。只是,腐败的元朝,令他大感失望。同时,开始怀疑自己该不该忠心于这样的朝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