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节
    胡之春摇了摇头,“东家现在在紫竹林呢。”

    20新的订单

    ◆◆◆

    在通往紫竹林码头的紫竹林大街两边,中式和西式的店铺林立,中文、英文、法文的店铺招牌幌子一块连着一块。连绵不绝,一直延伸到紫竹林码头附近。紫竹林码头上,此刻也很热闹。无数被麻袋、木箱压弯了腰的脚夫们象工蚁一样,忙碌却井然有序地往返在船只和码头的仓库之间。干苦力的工蚁只能活几个月,而好吃懒做的蚁后却可以活数十年。

    在码头仓库的阴影下,有一栋木屋,那是脚夫们平时休息的地方。门外王朝、马汉一左一右象两尊门神一样矗立。

    “明理,给恩公磕头。”屋里一个半老头把躲在自己身后的小孩拉到身前,在他肩膀上一按。他就是生了病没钱请大夫的老河南

    那孩子十五六岁的样子,浓眉大眼,五官分明。“恩公在上,受韩明理一拜!”孩子说话声音响亮清脆,说着就要给面前的徐天宝磕头。

    “别~”徐天宝上前一把托住韩明理的双手,韩明理暗暗用力,还想往下拜,但是托住自己胳膊的那只大手纹丝不动。

    一旁的霍元甲眼皮微微动了动,作为一个练家子,他看得出来徐天宝也是会武之人,况且又仗义疏财,颇有当年及时雨宋江的风范。霍元甲便在心里打定主意,定要结交此人。

    “明理啊,徐爷是读过洋书的,不兴下跪这套,徐爷说不要跪,那就不要跪了吧。”霍元甲在一旁说道

    韩明理看了看霍元甲又回头看了看自己的父亲,老头也点了点头,韩明理这才站直了身子,退到一边。

    老河南又说道:“恩公不受拜,那是恩公仁义。我们虽是草民,却不能有恩不报。要不这样,我儿明理在乡下念过几天私塾,干活也勤快,如果恩公不嫌弃他笨拙,就收留他做个杂役,为恩公做牛做马,牵马拽镫。”

    “你识字?”徐天宝问

    “嗯~念过两年私塾。要不是河南大旱,举家逃荒,说不定我现在还在念书哩!”韩明理有些依依不舍

    徐天宝点了点头,用手捏了捏韩明理的肩膀,虽然韩明理看着瘦瘦小小,但身板看起来很结实。“不是我不想收你,可我开的工厂在口外,那里又是风沙,又是马贼的,你小小年纪吃得这苦?”

    “吃得!”韩明理斩钉截铁地答道

    “好,有志气。那回头你跟我走!”徐天宝答应了

    “多谢恩公!”韩明理又要下拜

    “别,叫我东家就成,恩公恩公,不就是点钱吗?哪有那么大恩?”

    老河南摇了摇头,说道:“对您来说只是些许小钱,对咱来说可是救命啊。明理,跟着恩公好好干,知道不?不能给咱老韩家丢脸。”

    “知道了,爹!”韩明理很诚恳地点了点头

    中国百姓可以说世界上最勤劳善良、聪明质朴的,他们对于困苦的忍耐力惊人,拥有这样的老百姓,却把个国家搞得积贫积弱,野猪皮们也算无敌了。

    霍元甲也在一边说道:“明理还是个孩子,干不来咱们这种力气活,跟了徐爷,也算是人尽其用。”

    徐天宝看了看霍元甲,笑道:“霍兄,你有一身家传的好武功,众人也都服你,何不开馆收徒,开宗立派,把你的家传武学发扬光大。窝在这里当脚夫,真是明珠暗投。”

    霍元甲笑了笑,“我何尝不想,只是开馆收徒需要不少本钱,我一个赶苦力的,哪里有这些许多的银钱?”

    徐天宝也笑道:“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这样吧,你筹谋一下,一共要多少钱,多少东西,我包圆了。”

    霍元甲一愣,问道:“当年燕国太子厚待荆轲,是要他刺杀秦始皇。今日徐爷如此厚爱,难道也有什么非常事要霍某去办吗?”

    徐天宝连忙摆了摆手,“误会,误会。我徐天宝就是个生意人,哪儿来的非常事?”徐天宝连忙解释道:“其一,我自己也略好武艺,所谓英雄惜英雄,我也不想看到霍兄一身本领却买卖于斯;其二,我的工厂开在口外,那地方地贫民悍,工厂里少不得要一批看厂护院的,将来霍兄高足正好为我所用;其三,这紫竹林的码头,也需要一位能服众的头领,将来我的货在这里走,也能更加舒畅不是?”

    霍元甲粗粗一听,这话到也有些道理。若自己真的开宗立派,成立武馆,那么不光自己发扬家传武学的心愿可以得偿,而且他很有信心到时这紫竹林码头一多半的人都会入自己的门下,人多力量大,到时候自己也有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

    “好吧,既然徐爷一番盛情,那霍某就却之不恭了。”霍元甲向徐天宝拱了拱手,“日后有什么用得上霍元甲的地方,尽管开口。”

    徐天宝还想说几句冠冕的话,只听马汉在门外轻轻叩响门板,说道:“主人,到时间去礼和洋行了。”

    ◆◆◆◆

    1899年夏天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俄罗斯,随之工业生产陷入危机。在俄罗斯有大量投资并向俄罗斯大量出口的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最先跟进,英国尾随其后。这场危机戏剧性地展示了英国和德国的竞争地位的消长。由于德国钢铁工业的技术先进程度、生产集中程度都高于英国,而且采取鼓励输出、限制输入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德国钢铁大量出口英国,并占领英国的海外市场。英国因为奉行自由主义政策,只能看着英国的企业自生自灭。因此经济危机期间,英国黑色金属进口额在1900年到1904年期间增加了62%。这就使德国能够尽早摆脱危机,而英国的危机则被延长了。

    海因里希为公司争取到了一份价值尽三万马克的订单,若是在平时,根本算不了什么。可现在是非常时期,就显得相当可观,所以海因里希为此还收到了总公司的表彰。这让海因里希高兴了很久

    哆哆哆

    中国雇员轻轻叩门,“经理,徐先生来了。”

    “快请他进来。”海因里希站起身来,“马,冲两杯咖啡来,谢谢。”

    “是!”中国雇员礼貌地引领徐天宝进门

    “亲爱的徐,再见到你,真高兴。”海因里希来了一个热情的拥抱,随即地上一支古巴雪茄,“这是上好的古巴雪茄。”

    “谢谢。”徐天宝欣然接下海因里希递来的香烟,“听说我订购的货物到了?”

    “嗯哼!已经在码头上卸货了。”海因里希点了点头,这时中国雇员端来了两杯咖啡,一份放在海因里希面前,一份放在徐天宝面前的茶几上

    海因里希继续笑着说道:“这是牙买加的蓝山咖啡,请品尝一下吧。”

    徐天宝微微啐了一口,香醇可口,确是上品。徐天宝轻轻放下咖啡杯,“那么我请你找的狄赛尔和特斯拉两位如何?”

    海因里希耸了耸肩膀,表示无奈,“很遗憾,狄赛尔和特斯拉这两位先生表示暂时没有来中国寻找合作伙伴的想法。”

    “好吧!”徐天宝说道:“年薪五万中国银元,提供别墅、佣人和所有需要的科研经费,专利权归他们。”

    “五万?”海因里希心里啧了啧舌,心里暗自换算了一下,这待遇比自己这个洋行经理还高,“好吧,我再努力为您争取一下。”

    “谢谢!”徐天宝举起咖啡杯做了一个敬酒的动作,“为我们的合作干杯。”

    “为了下一份订单。”海因里希也举起了咖啡杯

    徐天宝喝了一口咖啡,淡然道:“下一份订单?嗯~~~你敢接吗?”

    海因里希右眼眉毛一挑,随即淡淡地说道:“我们德国人向来以富有冒险精神和严谨著称。”随后他煞有介事地点了点头

    “费德勒手枪,你听说过吗?”徐天宝也神情坦然地说

    “果然是军火啊!”海因里希一阵莫名兴奋,军火曾经是礼和洋行最赚钱的业务,可自从某个二百五搞出武器禁运后,这最赚钱的业务生生被砍掉了。不过,海因里希相信,以德国军火商们在政界的影响力,要走私些军火还是可以办到的,更何况对方要的只是手枪,而不是步枪甚至是重武器。

    费德勒手枪,在中国有一个老少皆知、家喻户晓的名字——驳壳枪。1896年,毛瑟兵工厂希望能为德国军队生产驳壳枪。但是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驳壳枪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采用驳壳枪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不过,在被武器禁运的中国,这种自动手枪却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和运用。

    “钱多人傻~~果然钱多人傻中国人真是好糊弄,难怪那帮奸商能把委员会步枪当做毛瑟步枪卖给他们。”心里想归想,海因里希脸上却露出为难的神色,“亲爱的徐,你知道的,贵国受条约限制,正遭到武器禁运呢!”

    “7.63mm毛瑟手枪二百支,连有木匣手把,每支连子弹五百粒,五十八两。共计一万一千六百两,在天津紫竹林码头交货。”徐天宝可没兴趣和海因里希去研究如何解读那所谓的武器禁运,而是直接抛出了一个令人心动的价码。一支手枪带五百颗子弹,共计五十八两,那是1912年的价格,现在这种当手枪嫌后坐力大,当步枪嫌威力小,爹不亲娘不爱的驳壳枪,还不值这个价格呢。

    海因里希的同乡马克思说过,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

    虽然脸上的申请未变,但是海因里希心里已经澎湃啦!

    21打算建厂

    “亲爱的徐,《条约》什么的,那是政客们的工作,我们只是商人。”海因里希放下手里的咖啡杯,走到一个胡桃木做的酒柜前,从里面拿出一瓶红酒和两个晶莹剔透的高脚杯。海因里希倒了两个半杯,徐天宝顺势接过一杯

    “徐,为我们更进一步的合作干杯。”海因里希高高地举起酒杯

    “更进一步?”徐天宝把杯口送到唇边就停住了

    海因里希笑了笑,自顾自一饮而尽,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我们德国人以严谨著称,但这并不表示我们木讷。用你们中国人的话来说,我们也善于察言观色。”海因里希在自己松软的靠背沙发里坐下,严肃地说道“虽然我不知道你究竟想干嘛,但是你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从你的第一份订单我就看出来了~”

    “哦?”徐天宝不动声色,轻轻啐了一口红酒,然后把杯子放在茶几上,“那我是什么样的人?”

    海因里希却收起了严肃的表情,戏谑地笑道:“我对此并没有兴趣,我刚才说过了,既然我们是商人,那么就只谈商业。”

    徐天宝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海因里希继续说道:“我听说不久之前你在英国佬的拍卖行购买一批旧设备,外加这次新到货的设备,你第一次购买的发电机装机容量恐怕已经无法满足这些设备的需要了吧?”

    徐天宝嘴角微微一动,笑问:“你怎么知道?”

    海因里希笑了笑,说道:“机械设计方面,我们德国人是有信心的,而且你买走那批旧设备一多半都是西门子公司的产品,我们代理西门子公司的机械产品许多年了~所以~~你懂得!”

    “我是问你,你是怎么知道我从拍卖行买了旧机器的!”徐天宝问

    “呃~~英国佬显然不善于隐藏秘密!”海因里希笑答,“这次和机器一起来的,还有一个德国工程师团队,他们会在安装调试完毕之后才回过。当然了,如果你额外付费,他们也会做一些计划外的事情。”

    “比如为我的发电机扩容?”徐天宝再次拿起酒杯,把剩下的半杯酒喝完

    ◆◆◆

    “草原的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不想欧洲那样,到处都是烟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贝格尔写完之后,合上笔记本,又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这才向小丘下走去。贝格尔全名叫阿贝尔*贝格尔,1853年出生于德国符腾堡邦首府海登海姆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教师,母亲出身官宦门第。童年时代的贝格尔是一位自觉、友善、守纪律的学生,青年时期,他体质纤弱,性格内向,有些书生气,爱好数学和机械,后来进入西门子担任机械工程师的职位。贝格尔从小就对中国这个神秘古老的国度充满了好奇,这次来中国终于得偿所愿。

    安装调试机器那种小事由年轻的机械师去做就行了,贝格尔则受徐天宝所托,为他勘察地形,为下一步建设厂房画图样。贝格尔带着一顶圆形的帽子遮阳挡沙,一面拿着望远镜勘察地形,一面让身边的年轻工程师记录下一系列数据

    贝格尔来到老哈河边,望着潺潺流水,双手叉腰,说道:“徐先生,建立工厂以及配套设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需要总体规划的。不是想到哪里造到哪里的~请问徐先生,您对您的工厂到底有什么计划呢?”

    徐天宝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白纸,递给贝格尔,“这是远期计划书,贝格尔先生可以先看看。”

    贝格尔接过来,“哦~上帝啊!”贝格尔发出一个感叹的声音,金属切削设备约一千台,冲压、锻造、起重设备约二百台,动力、热处理、表面处理设备四百台,厂房约座,建筑面积五万平方米,厂区供水、排水、供热、供电设施齐全

    “恐怕这是一个设计师团队才能完成的任务。”贝格尔笑了笑

    “那么贝格尔先生能帮我找到这样的设计师团队吗?”徐天宝问

    贝格尔收起了计划书,笑答:“只要徐先生你及时支付设计费,欧洲最一流的设计师就会为你服务。不过,恕我直言,你已经带我参观了你所有的产业,以你目前的财力来说,还不足以建造如此规模宏大的工厂区吧?”

    徐天宝点了点头,说道:“所以,这次请贝格尔先生设计的,只是一座可以容纳五十台机器的厂房和一座配套的发电厂而已。”

    贝格尔笑了笑,“那我一个人就可以胜任了,徐先生,我建议你在这条河流上建造一个小型的水电站,再配上汽轮机。在丰水期利用水流发电,枯水期就用煤炭驱动汽轮机,反正你有一个煤矿,煤炭的成本应该不高。”

    说着贝格尔指了指远处的露天煤矿,那里就是义和炭场

    中国的水电站和德国颇有渊源,云南昆明石龙坝水电站是中国第一座水电站,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郊的螳螂川上,是中国最早兴建的水电站。是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由昆明商人王筱斋为首招募商股、集资筹建的,大部分设备购自德国西门子公司,甚至到了今天还在发电。

    说罢,贝格尔拿起望远镜又朝远处望去,“嗯,那是什么?”贝格尔在望远镜里看到许多中国人正拿着铲子在地面上挖掘。

    “什么?”徐天宝从贝格尔手里拿过望远镜朝远处望去,确实看到有许多中国人在挖掘地面,“哦,那是工人们在为他们自己建房子。”

    “房子?房子是建造在地下的吗?”贝格尔诧异道

    “贝格尔先生有所不知,那东西叫地窝子。”徐天宝笑笑

    地窝子是一种在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挖制方式比较简单: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约两三米,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最后再抹上泥巴。地窝子是一种半截在地面,半截在地下的原始住宿建筑。地窝子可以抵御沙漠化地区常见的风沙,并且冬暖夏凉,但通风较差。

    自从田魁和徐天宝等人控制了义和炭场之后,对待工人十分友善,远近百姓多有来投靠的。一开始是零零星星地,后来发展为几十人、上百人一起来义和炭场找工作。碳场一时没有那么多房屋供给工人居住,所以许多人就自己想办法,在碳场周围挖了许多地窝子,用作临时居所。